 |
寒山子研究综 寒山,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二十世纪的寒山诗果然遇到了众多的“明眼人”。 寒山作为中国唐代少有的几位白话诗人之一,二十世纪以来一直受到日本学者的推重。自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起,寒山诗就在日本一版再版,并且有十多位学者对其诗作了大量研究、注释及翻译工作。日本著名小说家森鸥外(1862—1962年)曾根据寒山诗集前闾丘胤的序言,写了名为《寒山拾得》的一篇小说,不少评论家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之一[1]。 五四运动时期,中华大地开始大力倡导白话文。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1928年新月书店出版﹚中将寒山、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的三位白话大诗人。由此,寒山始受到国人的青睐,大陆及台湾学术界纷纷撰文评议寒山,新中国成立后到八、九十年代,寒山研究更呈现出雨后春笋之态势。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寒山诗远涉重洋传入美国,美国被称为疲惫求解脱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将寒山奉为偶像,其诗一时之间风靡欧洲[2]。寒山诗被翻译成英语和法语为众多的读者所接受,在那里,他赢得了比李白、杜甫还要高的声誉。 寒山诗在二十世纪受到了中国及西方众多读者、研究者的关注。随着二十一世纪全球化脚步的逼近,文学及文化的全球化也成为一个重要话题,中国文学史上那些如寒山一样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接纳的诗人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 明岩、寒岩 位于县城西30公里,景区面积2平方公里。寒岩因唐代诗僧寒山子在此隐居70多年而得名。寒岩洞平坦宏大,洞壁有“寒岩洞天” “小清凉”等石刻。洞前有晏坐石,传为当年寒山、拾得、丰干游憩行吟处。洞左岩壁奇险,有瀑下洒,当夕阳西照之时,潭水反射,映诸岩屏,色彩绚丽多姿, “寒岩夕照”之名即来源于此。洞两侧有石似蛇龟头,卓然而立,高约丈余。附近的鹊桥、月亮岩、龙顶洞等景象都以幽奇著称。明岩与寒岩相背而处,倚山临溪,峡谷深邃。谷口左有狮子山,右有白象山。沿谷往里,北有初来洞、朝阳洞,至山谷尽处,有一异峰独起的石柱岩,高三四十米,四面凌空,直冲天际,俗称“螳螂钓蟾岩”。顶上杂树丛生,藤萝遍绕,倒挂而下,延伸到石柱前一块形似蟾蜍的石上,故称“螳螂钓蟾”。石柱西山崖石壁上有隐身岩,即五马隐。相传唐贞观年间,台州有一刺史带四骑兵各骑一马追赶寒山、拾得,乞问仕途,五骑飞赶至此,寒山破壁而入,五马穷追不舍,被夹在此岩壁,现壁上尚有五马残迹清晰可辨。对面是一尼庵,进内有寒山拾得纪念塔、仙人洞、合掌岩、独鲤朝天、石弄堂、青天落白雨等景。明岩山背,峭壁如城嶂,与寒岩相连,遍布洞穴,号称“十里铁甲山”。 |
|
|
|
|
|